在日前于西班牙塞維利亞舉行的第33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五臺山以文化景觀成功入列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38個世界遺產。
折服世遺大會
北京時間6月26日18時36分,第33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執行主席一錘定音:中國五臺山正式以文化景觀入列世界遺產名錄。
近年來,由于申報世界遺產的國家和項目越來越多,世界遺產委員會對世界遺產申報項目提出了更加嚴格的要求,并明確提出向尚沒有世界遺產項目的國家進行傾斜,而中國的世界遺產項目數量已居世界第三,在此情形下,五臺山的入選更顯珍貴。
五臺山入選世界遺產項目,因其“天生麗質”,實是名至實歸。五臺山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境內,傳說是文殊菩薩道場,是世界五大佛教圣地之一,位居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作為著名的佛教圣地、清涼勝境,五臺山迄今仍保存著北魏、唐、宋、元、明、清等7個朝代的寺廟建筑47處,薈萃了7個朝代的彩塑和5個朝代的壁畫,以及堪稱典范的古建、造像、雕塑、壁畫、經書、音樂藝術。
五爺廟被公認為是五臺山“香火”最為興旺的寺廟。這座只有二十余僧眾的喇嘛廟,每天接待的游客人數超過3000人次。7歲出家、如今年逾八旬的常青住持說,五臺山寺廟建筑群從創建開始,就是宗教活動的場所,同時也是宗教人士的佛事活動空間與生活空間。目前,除少部分寺廟為了更加嚴格地保護建筑,禁止宗教活動而僅作為博物館外,大部分寺廟仍延續原有功能。
而這些,就五臺山寺廟建筑群的使用功能來講,符合了世界遺產對其真實性的要求。
在自然價值方面“五臺山的地質記錄非常完整、齊全,為研究地球演化歷史提供了典型例證,堪稱"地球早期地質歷史博物館"”。五臺山研究專家、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李江海教授說。
專家的總結可謂畫龍點睛:五臺山由五座臺頂組成,珠聯璧合地將自然地貌和佛教文化融為一體,典型地將對佛的崇信凝結在對自然山體的崇拜之中,完美體現了中國“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成為持續1600余年的佛教信仰中心———一種獨特而富有生命力的組合型文化景觀。
“天生麗質”更需“后天保養”,真正折服世遺大會的是五臺山文化和自然景觀的良好保護狀況。此次世界遺產委員會一致認為,五臺山符合世界遺產第(Ⅱ)、(Ⅲ)、(Ⅳ)、(Ⅵ)等4條標準,遺產保存和保護管理狀況良好,具有高度的真實性和完整性,決定將其作為文化景觀列入世界遺產項目。
盛夏7月,五臺山照例一片清涼。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五臺山還籠罩著喜慶的氣氛———歷盡十年艱辛的申報世界遺產終于取得圓滿成功,這讓每個五臺山人喜上眉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