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興盛離不開帝王宰官的護持,國家社會的繁榮與和諧穩定也離不開宗教的開化。作為佛教圣地,五臺山的碑刻銘文極為豐富,其中又以明清為最。本文就五臺山現存的碑刻銘文從兩方面來探討一下明朝皇室對五臺山的信仰與護持。 首先明朝帝王后妃對五臺山的信仰與護持體現在寺廟的興建方面。再者體現在對這一佛教圣地僧人地位的尊崇。
明朝皇室對五臺山的寺廟建筑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敕建,敕修和敕賜。敕建敕修是由皇室出資,新建或維修擴建寺廟。五臺山上有八座寺院冠有明朝的敕建和敕修的匾額。其中七座是由皇室私人出資維建的,只有一座修建資金來源于國家政府。這也體現了帝王后妃們自己的佛教信仰,而不止是出于政治目的的。敕賜寺院是由皇室指定庇護的寺院。這種寺院和皇室的關系是多種多樣的。有的是為國家祈福的場所,有的寺院住持是皇室成員的歸止戒師,還有的是皇親國戚的家廟等等。在五臺山明朝皇帝敕賜的寺院不下二十所。光帝王護法就有八位,加之其他皇室成員共有十四位之多。本文刪繁就簡只取其中兩位來簡述皇室對五臺山的信仰與護持。
首先我們來看永樂皇帝與五臺山的因緣。我們都知道明太祖朱元璋曾出過家,對佛教有很深的感情。永樂繼承了他父親的這一優點,對佛教極為護持。荷蘭人約翰·尼霍夫(1618-1672)將南京大報恩寺琉璃塔與羅馬角斗場,比薩斜塔,萬里長城等一起稱為中世紀世界七大奇跡,并被西方人視為代表中國文化的標志性建筑之一。而這琉璃寶塔是永樂皇帝為紀念其生母而建,高80米,9層8面,周長百米。明成祖永樂還主持雕刻佛教藏經,印刷流傳極廣的《永樂南藏》就雕刻于大報恩寺,經板并于該寺長期保存,直至清康熙年代。因為他的佛教信仰,在永樂登基后便派人到西藏迎請哈里麻 (在塔院寺的碑文里被稱為葛哩麻巴希)。相別于他的父親,永樂更信仰藏傳佛教。這是因為永樂被明太祖封為燕王,屬地為故元大都一帶,今北京。他的燕王府便是以前元朝的皇宮。在明朝初期的北京(當時改大都為北平,永樂登基后又改名北京)蒙古人的政權被趕走了,但是蒙古人的藏傳佛教信仰仍繼續流行。永樂在這樣的環境下生活了三十多年,耳染目睹的對藏傳佛教也就非常熟悉了。因此在南京登基后,即刻派人赴藏迎請極有聲望的哈里麻來為他灌頂加持。五臺山在藏傳佛教中的地位是非常殊圣的,文殊信仰是北方蒙藏等各少數民族與漢族的一個文化紐帶,本文對此不再累述。正是基于這樣一個因緣,永樂派專員到五臺山監修大華嚴寺, 并動用了當地的兩萬匠人。由于重建過程中,顯現感通了從未有過的神應,于是永樂敕旨賜寺名為大顯通寺。從此明朝皇室對五臺山的崇建拉開了序幕。在哈里麻的提議下,永樂又重修了大白塔,并創建了塔院寺。
在永樂之后,明朝的宣宗,英宗, 憲宗, 武宗, 神宗,還有弘治年間的周太后,萬歷年間的李太后,以及代王,晉王和趙惠王等等對五臺山都有護持。在這些皇室成員中,李太后對五臺山的信仰和護持極為突出。明神宗萬歷在十歲不到就做了皇帝,因此在萬歷年間的初期,其實是萬歷的母親李太后在掌控政權。李太后(民間稱之為李艷妃)被尊為九蓮圣母,可見她對佛教的情感是非常深厚的。五臺山的標志大白塔所在的塔院寺, 是在永樂五年重修顯通寺時,將大塔重修,并置塔院創建為寺的。但塔院寺今天的規模是在萬歷十年李太后出資擴建成形的。之后她還鑄文殊大像送至北臺,并建殿宇供奉。至于五臺山的大騾頂也是在李太后的敕資下創建的。李太后對五臺山的貢獻不止在寺院建筑上,她還先后敕賜了十部整套的大藏經與五臺山各大寺院。在嘉興版大藏經之前,明朝的大藏經雕刻版本全都是由皇家控制的。天下的名山大寺能有一套大藏經就已是非常的殊圣了,而五臺山御賜的藏經前前后后竟有十六部之多 (其中包括明英宗御賜的幾套)。這是極為驚人的。臺灣學者簡瑞瑤在她的《明代婦女佛教信仰與社會規范》中提到明朝末期婦女在佛教中的地位有所提升。明太祖所制《大明律》中對婦女進寺院的禁制,在明末已是非常的寬松了。但簡瑞瑤忽略了李太后的影響。九蓮圣母的稱號本身就證明了女性在佛教地位中的提升。李太后對佛教的護持,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并帶動了婦女對佛教的信仰。
接下來我們再探討明朝皇室對五臺山僧人地位的尊崇。明朝五臺山的僧人受封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僧官,有實實在在的銜位,比如善世這樣的銜位在明朝初期屬于二品官員,后來又降至六品。另一種是爵位封號,比如法王,國師,佛子,禪師等等。
朱元璋于1368年在南京稱帝創立明朝。立國之初他便邀請了天下的高僧到南京接受他供養,并為大明王朝祈福。位列前十位的高僧中便有五臺山的寶金璧峰。在圓照寺的御制碑文里,我們看到寶金璧峰被明太祖朱元璋敕封為寂照圓明大禪師。這是五臺山上受明朝敕封最早的一位僧人。在藏傳系統受封最高的應屬圓照寺住持堅參,他的封號為 “弘慈翊教國師 西天佛子大慧法王”,這一封號應是明武宗正德皇帝授予他的。當然我們更了解圓照寺是為修室利沙大師舍利塔而創建的。這一舍利塔是依據室利沙本人進貢永樂皇帝的菩提伽耶金剛寶塔藍圖而仿建的(北京五塔寺的金剛寶塔也是室利沙的舍利塔)。室利沙本人也被宣德皇帝封為“圓覺妙應輔國光范大善國師”。五臺山上漢傳僧人中受封最高的應是妙峰禪師,在萬歷年間他被封為“真正佛子”。
五臺山上的受封最早也是最高的僧官當屬于具生吉祥大師。具生吉祥大師生于尼泊爾,修行于克什米爾的雪山中,于元朝末年來到中國。他與元朝宮廷有密切的聯系,應該屬于國師級的高僧。因為具生吉祥與元朝的密切關系,直至洪武七年才被明太祖詔見。但具生吉祥大師的德行很快就感化了明太祖朱元璋,從而被封為當時最高的僧官“善世禪師”,統領天下釋教。具生吉祥大師往生后,朱元璋又改革了佛教的管理系統,將原來的善世院,改為僧錄司。僧錄司設于京城,僧官有善世(降至正六品),闡教(從六品),講經(正八品),覺義(從八品)等等。并于各府設僧綱司,各州設僧正司,各縣設僧會司。五臺山因為其佛教圣地因緣設僧綱司,最高行政僧官為都綱 (從九品)。 以上是明皇室對五臺山信仰與護持的簡述。其中的細節因篇幅有限,不能詳述。因為永樂遷都北京后,五臺山有了地理上的優勢,所以顯密高僧經常往來于五臺山與皇宮中,值此五臺山文殊信仰更是得以發揚光大了。
|